2007-3-12">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a> </td> <td width="15%" align="right" class="font12">2007-3-12
当前位置:首页 > 辅助栏目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2007-3-12
发布时间:2008-05-26 19:14:15 来源: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浏览次数:13 【字体: 打印
    一、如何早期发现不良应

  通过病人用药后发生异常不适感,或由定期实验室检查,以及定期的询问及体格检查而发现。
  病人主诉的不良反应,常有胃肠反应;变态反应(发热、皮疹、皮肤瘙痒、流感症候群);末梢神经功能障碍(手足麻木、手足发热、肌肉抽动、抽搐);关节障碍等。其中以胃肠功能障碍多见,是造成不规则治疗及中断用药的常见原因,应向病人正确说明,加以指导处理,以保证病人能坚持治疗。使用PAS、TB1、RFP、1321TH等药物前及治疗中定期查肝功能。

  二、如何判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在联合用药的化疗方案中,要判断是某种药或某几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诱发试验。
直接诱发试验:即发生不良反应后,停用全部药物,待反应消失后,由一种药物开始应用,数周后无不良反应发生,再试用另一种药品。如有反应,即可判断此药引起不良反应。待反应消失后,再试用另一种药,有无不良反应,如此反复进行,即可查出不良反应药物来。
  间接诱发试验:即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如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即可证实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发生不良反应的停药问题

  不良反应有轻有重,重者可危及生命,故应根据反应的轻重立即作出判断及决定。出现下列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过敏性休克、流感症候群、皮疹、紫癜、发热、黄疸、急性肾功能衰竭、精神障碍等。除轻微皮疹可以在皮疹消退后,严密观察下再进行试用药物外,其它反应则不能再试用药物,以免发生更严重,甚至不测反应。
  有下列情况时应暂时停药:视力逐渐减退、眩晕逐渐增强、平衡功能失常,步行蹒跚、听力逐渐减退、胃肠反应严重、肝功能SGPT逐渐上升,尿中出现蛋白、管型、红、白细胞,精神神经症状逐渐加重,皮疹逐渐增多。以上症状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可考虑试用,以决定恢复用药与否。

  四、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1)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过敏性休克多为突发,常在用药后5~30分钟内发生,少数病人在继续用药过程中发生。表现如一般药物过敏性休克,胸闷、气急、心悸或不安,血压下降;可有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立即以1:1000的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氢化考的松200~400mg+5%GS1000ml静滴。可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吸氧,有喉头阻塞征象者立即气管插管或切开;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0mg。静滴升压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血压。
  (2)药物性皮疹的处理 常用抗结核药物几乎都有引起皮疹的不良反应,尤以INH、PAS、TB1、SM、RFP、1314Th、1321Th较为多见。皮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皮肤瘙痒,可有药物热、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
  轻度:可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息斯敏、葡萄糖酸钙等,外用止痒药。一般无须停药,严密观察下应用原抗结核药物,往往皮疹可逐渐消退。
  中度:可有明显水肿、出血点,皮疹广泛密集、融合成片,伴发热,应立即停用所有可疑抗结核药物;除服用抗过敏药物外,可加用皮质激素,酌情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
  重度:出现剥脱性皮炎、出血性皮疹立即抢救处理。抗过敏的同时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补液、静脉输注足量皮质激素,严重者可输血浆或全血。激素应在症状完全控制、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后方可逐渐减量,剂量减至最小时再维持5~10天,切忌快速减量或停用,以免症状反跳。此时由于机体处于高度过敏状态,很易诱发同时对多种药物过敏,因此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3)对肝脏损害的处理:常用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两类,前者与药物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后者为特异反应,难易预测,很少与剂量有关。
  常用抗结核药物如:INH、RFP、TB1、PZA、1314(1321)Th、PAS等都可对肝脏发生损害。
  HbsAg阳性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害发生率高,约为50%,而阴性者仅为2.4%,故此类病人用药要特别谨慎,用药前、用药中均应常规检查肝功能。肝功能损害明显、伴有黄疸之急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应暂缓抗结核治疗,或选用无肝毒性的药物组建化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发现SGPT轻度升高,改良赖氏法<100U,又无症状者,可在保肝治疗下,继用原治疗药物,严密观察。虽SGPT<100U,但症状明显,或复查后SGPT持续升高,或SGPT>100U,均应停药,给以保肝治疗,待SGPTA恢复正常后再考虑是否继续用药。联苯双脂25~50mg,每日3次。齐墩果酸30~40mg,每日3次。肝泰乐0.2,每日3次。强力宁80~100ml+5%GS300ml静滴。甘利欣150mg+5%GS50ml静滴。肌酐0.4+ATP40mg+乙酰辅酶A100U+VitC3.0+VitB6 0.3+10%GS500ml静滴。
  治疗过程中出现黄疸。则应立即停药。常用保肝治疗药物有肌酐(0.4~0.8每日3次,静脉注射或滴注每次0.2~0.6g,每日1~2次);联苯双脂25~50mg,每日3次。
  (4)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①减少用药量:为了减少SM对第8对颅神经的损害,将SM的用量由1.0/d减至0.75/d;为了减轻RFP对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将RFP用量减半,INH每日用量由300mg减至200mg。
  ②改变用药途径:PAS口服引起胃肠反应可改用静脉滴注可以减轻胃肠反应。肌注KM因药物局部的刺激引起疼痛,可将KM改为静脉滴注。
  ③改变用药时间:将对胃肠道有刺激反应的药物如PAS、TB1、1314(1321)Th,改为睡前口服可减轻不良反应。
  ④使用对抗不良反应的药物:PAS有胃肠反应可以服用小苏打;PZA引起关节疼痛可加服丙磺舒或阿司匹林。为了减轻SM、KM的不良反应,可以在注射此类药物的同时每日肌注维生素B1 100mg,口服维生素AD丸,每日3丸有保护听力、减少前庭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
  ⑤改变用药方法:饭前服药改饭后1h以减轻胃肠反应;SM、KM每日肌注可改为隔日或每周两天用药。(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  方长松)
附件: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