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发布平台 > 媒体在线
【南方+】真探现场| 你真的会挑隐形眼镜吗?实验室检测揭晓答案
发布时间:2020-11-24 16:09:47 来源:南方+ 浏览次数:107 【字体: 打印

  隐形眼镜是不少爱美人士的选择。隐形眼镜含水量越高,眼睛会越干涩吗?戴彩色镜片(俗称“美瞳”)会更伤眼吗?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隐形眼镜,应该如何选择质量过关、适合自己的产品呢?

  围绕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11月18日上午,南方+《真探现场》栏目联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走进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佛山分所的眼科光学检验室,让专业检测人员在直播中通过实验来告诉大家答案。

  佛山分所主任陈能介绍,该所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家隐形眼镜检测机构,每年检测隐形眼镜300批。在眼科光学检验室内,需要依据相关标准要求,对送检的隐形眼镜进行光学性能(后顶焦度、光透过率等)、机械性能(总直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理化性能(透氧量、含水量、镜片萃取率等)的检验。

  知识点1

  除了度数,还要关注隐形眼镜的几何尺寸

  “隐形眼镜易脱落,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镜片和角膜的直径、基弧匹配程度不太吻合。” 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佛山分所医疗器械工程师吴紫君介绍,在隐形眼镜的检验中,其中一项是几何尺寸测试,通过专业的机器,测出基弧半径(矢高)、总直径、中心厚度等数据,要求与相应的标准相符。

  如何得知适合自己的隐形眼镜几何尺寸呢?吴紫君建议,消费者在第一次购买隐形眼镜前,应当去专业的医院检测眼睛的各项数据,再根据自身数据选购大小合适的镜片。“例如,镜片过松现象可通过减小镜片基弧或增大镜片直径来解决问题。”

  知识点2

  透氧量越高越好?含水量越低越好?不能一概而论!

  “透氧量是氧气通过隐形眼镜材料的程度,是决定镜片适合于日戴还是延长佩戴的首要因素。”在眼科光学检验室,检测人员把四个堆叠的隐形眼镜放入一个恒温恒湿箱,读出电流数,再通过计算公式,得出透氧量。“日戴和延长佩戴的影响因素应该是指EOP值等效氧性能,我们选择镜片透氧率(DK/t)起码高于30,但也不能盲目追求透氧率;镜片透氧率高于80以后,EOP值也只在17.9%左右徘徊了。”吴紫君说。

  在隐形眼镜的包装上,含水量是显眼的指标,指的是隐形眼镜材料吸水饱和后,水分占总重量的百分比。含水量要选择高的还是低的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吴紫君说,如果是传统的水凝胶镜片,含水量越高,镜片水分蒸发后吸收眼睛泪液就多,如果眼睛泪液分泌较少,就容易出现眼干症状。而对于硅水凝胶镜片,即使含水量低,但它的透氧性能强,佩戴一样可以很舒适。所以含水量的高与好不一定是正比关系。

  “含水量高低对佩戴的影响主要看佩戴对象。”吴紫君指出,低含水量的镜片适合眼睛泪液分泌较少的容易干的朋友,以及初次佩戴者,因为成型性好,容易佩戴。而高含水量的镜片则适合眼睛泪液分泌较多的朋友。“眼睛比较干涩的话,一般推荐含水量38%左右的镜片,眼睛泪液分泌充足的,可以选择含水量适中,比如55%的镜片。”吴紫君说。

  知识点3

  戴美瞳会更伤眼吗?要选择质量过关、不褪色的镜片!

  市面上的美瞳五花八门,质量也参差不齐。大家爱美之余还是会隐隐担忧,自己买的美瞳质量过关吗?“美瞳镜片在注册前是要进行褪色试验的。”在眼科光学检验室,检测人员将美瞳样品置入装有10毫升护理液的试管内,静置4小时后用机器震荡30分钟,再静置2小时后,观察试管内是否有沉淀物。另外,还需要把美瞳取出来放在放大镜上观察其花纹、颜色是否有脱落。

  “劣质的美瞳将色素直接印染在镜片表面,生产技术不过关,佩戴之后色素物质容易脱落。”吴紫君提醒,色素有可能会导致眼睛过敏,对角膜、结膜造成刺激,引发炎症;而且劣质美瞳的色素层印染在镜片表面,降低镜片透氧性,也容易引起眼红、角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消费者务必要选择在正规渠道购买放心产品。”吴紫君说。

  总结

  隐形眼镜选购技巧

  作为普通消费者,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但是没有实验条件,该怎么判断一款隐形眼镜是否适合自己呢?检测人员向大家支了几招:

  1.在第一次佩戴隐形眼镜前,应当去医院咨询医生,不仅是了解准确的度数、角膜曲率等配镜参数,更重要的是判断是否有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的禁忌症。

  2.正规的隐形眼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包装上必须印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注册证号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

  3.根据自身需要,看包装标签的后顶焦度(也就是度数)、基弧半径、直径、含水量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如果对抗紫外有需求,可选择有“UV吸收1类” “UV吸收2类”标识的镜片。

  4.要注意包装上的产品有效期,隐形眼镜要在有效期内使用。

  5.新手可以选择月抛、季抛等硬度较大、成型性较好的产品,它们比硬度低的镜片更容易佩戴。

  【策划】王佳欣

  【采写】曾美玲 彭正子

  【摄影】黄锡胜


附件:
分享文章到
返回顶部打印页面关闭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